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
2020-05-21
编 者 按
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进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及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在推动金融产业创新、增加便民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金融用户隐私保护带来了新风险与新挑战。近些年金融用户隐私泄露事件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频频发生,不但直接损害金融用户的利益,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甚至可能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引发群体性事件。
在此背景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江苏通付盾科技有限公司”针对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完成了《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
现将报告主要内容发布如下:
金融隐私保护问题分析及对策
一、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及新技术应用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产业高速发展,已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为核心,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市场化金融组织体系。银行业方面:全国现有4500多家银行机构,总资产突破280万亿;证券业方面:证券公司133家,总资产突破7万亿;保险业方面:保险机构230家,总资产突破20万亿。
传统金融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依托网络平台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通过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用户增长迅速,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9.04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7.10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1亿;网络支付用户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了1.68亿。
二、金融用户隐私保护严峻形势及原因分析
三、金融用户隐私保护对策建议
金融隐私信息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确保金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从法律、监管、技术防护等多个方面精准施策。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及时曝光利用金融隐私非法牟利的违法犯罪事实,震慑不法分子,并以此教育提醒金融企业加强隐私信息保护,增强民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不给金融隐私信息交易的“灰色产业链”提供生存的社会土壤。
(来源于:协创中心)